祝贺我校陈菊老师荣获二零零八年度卢湾区“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每个人也许都有不同的原因,但对于陈菊来说,只有一个,因为她深深地热爱这份崇高的职业。热爱源自于幼时的经历,离开父母独自生活的日子写满了艰辛,是求学路上每一位老师无私的搀扶,才让一只丑小鸭蜕变成自信的天鹅。生活在爱中的人,更懂得付出爱,因此,她选择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成为一名教师后,陈菊老师每天都生活在快乐中,这份快乐飘荡在书声琅琅的课堂上,这份快乐洋溢在和学生的交流中,这份快乐更渗透在每一次爱的付出中。但她懂得,光有爱是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优秀教师,爱代替不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做一名有智慧、有思想、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她对自己提出的要求。
陈菊老师喜欢看书。哪怕工作再忙,看书也是她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每学期,她都给自己定下阅读计划,至少精读完2本以上专业书籍,并做好读书摘记,4本以上综合类图书,每月的《小学语文教师》更是必看内容。很多人都曾经问过她,为什么买的包越来越大?陈菊老师总是笑着告诉他们,因为她对自己背包的要求就是要能放下一叠作文本和一本书。如今的工作越来越忙碌,为了能尽量多读一些书籍,平时她只能利用闲暇时间、上下班乘车时间,抓紧每分每秒,随意翻两页。久而久之,积少成多,收获也越来越大。读书使她更加的充实,也使得她拥有更多的自信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
陈菊老师喜欢做一名语文教师。二期课改,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既减负又增效,这就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来改进自己的教学过程。她积极投身课堂教学实践。拿到一篇教材以后,她要求自己不看任何的教学参考资料,包括教材分析和教案,只是静静地读,拿起一支笔默默地圈划,一遍、两遍、三遍……因为在陈菊老师的眼中,每一篇课文都是具有生命的,每读一遍,就对这篇文章的内涵多了一份理解,每读一遍,就对作者的写作方法了解得更加透彻,每读一遍,教学的思路也会渐渐清晰。教参只是他人智慧的结晶,只有通过自己潜心研究设计出来的教案,才是具有自己个性的,是符合自己学生特点的。分析教材、设计教案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必备基本功。不断地努力使得陈菊老师在教学上开始有所收获,她先后荣获卢湾区语文百花奖教学竞赛一、二等奖,全国小语会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海赛区选拔赛二等奖,上海市青年教师教学评比二等奖。陈菊老师多次向市、区以及外省市语文教师上公开课、展示课和进行学术交流,获得了大家的认可。
作业作为检验学习效果的手段,如何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让学生切实地减轻学习负担,这是陈菊老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为此她又开始了自己的实践研究。她分别进行了“上墙式作业”、“分层菜单式作业”、“任务驱动式作业”、“主题单元式作业”等方面的实践研究,所撰写的论文《让作业充满生命活力》在上海市教师论文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并刊登在全国基础教育类核心期刊《新课程》一书中。本学期,陈菊老师又在班级中进行了“漂流日记”的实践尝试。语文教师都有让学生写周记的习惯,但是,这些周记在锻炼学生写作水平的同时,仅仅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如何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生生,甚至是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呢?她经过思索,把全班分成了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共同拥有一本“漂流日记”。今天,这位学生写完日记,老师修改好写上自己的话。第二天,日记本传到了下一位学生的手中,他在写日记之前,先可以读读前面几位小伙伴的文章,并给他们写上评语,这样一来,学生的文章,就多了很多的读者,孩子们写作的积极性更大了,写作水平得到了提高,同时学生们彼此之间的交流也多了起来。这个活动得到了学生的喜爱、家长的赞许,现在已经成为了整个学校的一个特色活动。陈菊老师所任教的学生不仅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还多次在各项作文比赛中获奖,他们的文章经常出现在各类儿童读物上。
陈菊老师喜欢参加教学科研。教师是一名专业技术人士,它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不断地去钻研、去探究,成为一名研究型的人才。因此陈菊老师积极投身教育科研事业,参与了多项市、区级课题的研究,由她作为课题组组长的心理学课题《小学生自主学习心理品质培养的研究》荣获上海市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她将自己平时的工作经验和日常反思相结合,认真撰写成论文发表。多年来,她不断有文章在各类书刊中发表。特别是在这一年多时间内,她所撰写的三篇论文《校本教研的圆桌式回归》、《学习空间也能统整吗?》、《让作业充满生命活力》分别发表在全国基础教育类核心期刊《新课程》一书中。在学校的校本培训中,陈菊老师还多次作为主讲人,结合学校的主干课题,对全校老师进行专题讲座。教育科研,为她打开了一扇通向更为广阔教学天地的大门,教育科研,让她的教学水平获得了质的飞跃。她先后荣获了“卢湾区三学积极分子”、“卢湾区园丁奖”、“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并连续多年年度行政考核优秀。
陈菊老师喜欢和同伴们一起成长。在学校中,陈菊老师还担任了副教导主任一职,分管语文教学工作,她深深地感到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因为,她的每一个教学思想,她所做出的每一个教学判断,也许影响的将是一所学校语文教学的走向。因此,她要求自己做任何事情都要力争完美。完美是一种人生态度,也许并不容易做到,但追求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完美的体现。担任教导的三年来,她严格规范学校的教研制度,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校级教研她认真组织,争取让每一位老师在两节课的时间内能有所收获;年组教研她认真参加,并提出可行的建议;学校研究课她带头进行实践,给老师们做出了榜样。在她的引领下,海华的语文教研组建设不断完善,质量日益提高,在学校的优秀教研组评比中,每次都要占据半壁江山。
陈菊老师关心每一位老师的成长。每次听随堂课、申报课,她边听课边思考,对于设计出色的环节她虚心学习,对于设计不够合理的地方,她总是自己重新设计,并把想法和老师交换,共同提高。陈菊老师努力地为青年教师争取展示的舞台,并做好他们幕后的帮手。老师们开课,她要求自己先于开课的教师钻研教材,做好教材分析,这样在帮助他们备课的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对于一些不经常上公开课的教师,陈菊老师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地帮助他们设计教案,制作课件,听他们说课。有时为了一句过渡语该如何讲,她也要和老师们一起反复推敲。老师们觉得她认真得几乎有些苛求,但是她一直记住这样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看到老师们在各级公开课中受到专家、同行的好评,此时,她的心中比自己得了奖还要甜。
陈菊老师喜欢孩子。在长时间的一线教育工作中,陈菊老师早已认识到:教师的师德不仅体现在教学中,更体现在生活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的人格魅力,正是滋润“树苗”最无痕的方式。自从班级里有了“漂流日记”,孩子们总会把自己的心事写在本子上。一次,一个女孩子说,两个男同学把自己漂亮的发卡给弄坏了,心里很难过。第二天,在这个小姑娘的书包里,就多了一个陈老师送的漂亮发卡。一位小同学日记中诉说了和其他同学的矛盾,虽然不是班主任,陈老师还是悄悄地找到了这几位同学,和他们谈谈心,重新为他们架起友谊的桥梁。在一位家长的表扬信中,我们还了解到,在他的女儿读一年级时,每天早晨为了送女儿上学,上班总迟到。某日在送女儿上学的公交车上,遇到了陈老师。当陈老师得知他的困难后,便主动地提出要帮助家长送孩子进校。这样这位家长就不用下车了,可以节约不少时间。过了很久,家长才知道这位靓丽的女教师就是陈菊:她既不是孩子的班主任,也不是孩子的任课老师。这一举动在家长和孩子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这只是一件小事,但是这无痕的教育却深深打动着身边的每个人。
从容地面对生活,积极地面对工作,用智慧去谱写自己的人生,这将是陈菊老师一生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