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下午两点,在海华小学五楼多功能教室,我校薛燕晔老师正在为全区三年级语文老师上公开课《爬山虎的脚》。
屏幕上展示的是一墙绿叶,充满生机;教室里呈现的是师生激情,思维张力。课后,听课老师抱以热烈的掌声。
接着,年级组的姚老师介绍了他们教研组对这篇文本的研读情况,最后,区教研员吴佩珍老师结合教材的“文本细读”对这堂公开课进行了评课。“教师要对文本(教材)做研究,‘文本细读’不仅是教师研究教材的基本‘功课’,也是教师提升自己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吴老师如是说。
这学期,海华小学三年级语文组老师开展了“文本细读”的研讨活动,在这之前,陈菊老师也深入教研组,带头进行教材研读,在薛老师上了《第一次登台演出》后,对教材进行了细读,跟进再上了一次研讨课,由此带个大家深层思考:语文课,教什么,怎样教?课上完了,学生不会完整地说和写,老师不得不在课后用大量时间让学生做练习来应试,这种现象有悖于“减负”。教师如何把握教材,细读文本后,又如何合理取舍教材,如何选择恰当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从而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经过一阶段对文本研读,今天,薛老师集大家的智慧呈现于真实的课堂,诞生了《爬山虎的脚》这一课。在课堂上,她运用文本指导学生静下心来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规范、完整地表达自己读懂的内容,指导学生学习经典名作的表达方法,品悟名家的语言魅力,这是一个还师生本真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堂首先是朴素的、真实的,其次是美好的、富有情感的。这一切基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细读文本,善待教材,才能扎实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