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
《乡土中国》这本书是
书中触及的处处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识,或者说是对传统文化的社会学的解析。我最喜欢阅读的就是书中的这两个章节:“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这两篇,都是在谈论民族历史、文化对个人根深蒂固的影响。一个人在社会中所接受的观念,所学到的知识,尤其是无形的道德规范及道德观念,都是在同一社会中生存的前代人的共同社会经验,是整个社会世代相承的共同的文化取向。
费老告诉我们,关于文字,为什么乡土社会对于文字是漠然的,这要从文字的功用说起。文字有两个用处,一个是横向的传递信息,比如说亲朋好友间的书信等,另一个是纵向的传递,比如说我们通过读书,了解前辈的思想,通过了解这些思想来解决现在的问题。
最简单的例子是现在我们如果找课件资料,就会上网找,这既可以说是横向的,大约也可以说是纵向的传递。但是,乡土社会中,所有的事情都是熟悉而很少接受新鲜事物的,绝大多数事情都是可预计的,那么文字的效用就很小了,比如说,一个小孩子,是不可能凭空想要做曲奇的,要是他想要做曲奇,必定是大人长辈常做的结果,那么文字的发生是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阻隔的情境里他只要向大人讨教曲奇的做法就可以了,而完全不必要借助文字。
我想,这应该就是费孝通所说的“文字的发生是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阻隔的情境里。”文字是一个象征物,如果事情都可以用“原料”(如语言,甚至语气,表情等等)表达,那么文字又有什么需要呢?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环境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映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环境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读到此处,不能不说,
还有一点想说的是,通过这样一次越过自己专业而去求读其他领域的著作的过程,是多么有益的旅程。我想,就是阅读本专业的书籍,也要知道,哪怕对书没有多么深刻的研究,但是获得一些专业思绪很重要——当自己读了很多的专业书后,一些零碎的专业思绪会汇集成一种所谓专业素养,当与他人交流的时候,可以有东西与他人分享与辩论;当大家都可以用自己的看书所得与他人讨论,那么这样的讨论一定不是零和博弈,我们一定可以互相吸收他人的所得。
谢谢这本书给予了这样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