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上学期初,我又接了一个新的班级,一年级(3)班。班里人数不多,总共才22人。其中一个叫小M的学生,引起我的关注,他的个头比同龄人偏高,皮肤稍白,一双眼睛忽闪忽闪,嘴里总在嘀咕着什么?说出来的话,做的事,不像同龄孩子那么天真,活泼。但在开学一段时间后,他的种种不良行为令我非常头痛。常常欺负同学,喜欢做危险的动作,与老师抬杠。对自己的错误行为不以为然,可对班里的同学犯了错误,他会拿起手中的任何一样东西,(铅笔、橡皮、尺,甚至水杯……)往人身上砸去。老师找他谈话,他却理直气壮地说:“你包庇,他那么脏,作业那么差,我就要砸他!砸他!砸死他……”老师说:“你看到别人的不足,很生气。可你对自己的缺点却满不在乎,那怎么行呢?”他嘴里答应,要改正。过后照样我行我素。
案例过程:
为了了解小M的过激行为,我进行了家访。家访中,我了解到小M的家庭变故。父母不和,发生矛盾,打架吵嘴,分居、离婚。母亲忙于做生意,父亲忙于工作,孩子平时就在爷爷、奶奶家照看。爷爷家还有一个比他大一点的哥哥,对长辈没有礼貌,出口粗言,行为表现差,小M看在眼里,跟着学样……据小M说:“他不这样学哥哥骂爷爷,哥哥要打他的。”
老师决定利用班级集体的力量促使他转变,通过学校开展的文明礼仪小使者活动,儿童团的雏鹰争章等系列活动。为把这来之不同家庭、不同国籍、不同居委的孩子引导进入一个和谐、温馨、向上、进步的班集体中来。指导学生制订“班级公约”针对班级实际情况,而制订的公约,是要靠大家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因此在公约上还要签上每一个人的姓名,表示承若,以示公正。在正常情况下,小M也乐意地参加此项活动。
针对小M的生活环境,和个性差异,以及年龄特点,你不能把它单独地、孤立地,当着众人的面去指责他的不是,或过错,这样会造成他横着心与你对着干。在与小M的交往中,在他犯错的事实面前,你一定要严厉批评,但在过后你要把它拉在身边,让他和你一起参加班级活动。这时候,你会发现他是个很热心的孩子。
从那以后,我发现他情绪好的时候,学习作业都非常认真,成绩也提高了;关心集体,为班级的植物角,增添活力,把自己喜欢的小鱼也带到学校。情绪不好的时候他什么事都不想干。还有当老师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他会生气,无理取闹。他认为老师不喜欢他了。行为过激,会摔东西。过后,他又会写话给老师说:“做个好学生真难。”
案例反思:
教育是面向所有受教育者的一项公共的实践性的实践活动,平等是教育的永恒价值追求。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都没有理由去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受到最好的教育。
本案是在通过班集体的形成和完善中来扩大教育的氛围,在积极创建集体教育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爱的洗礼。让他们在接受教育中,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大教育家赞科夫说:“如果班级能够创造出一种推心置腹的交流思想的气氛,孩子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加到谈话里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以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